層的功用


如果您還記得前面在“網路概論”裡面講述通訊協定的時候所提及的“協定堆疊”﹐應該知道API和ODI吧。它們的功能其實就是在協定和程式、以及協定和硬體之間建立標準的界面﹐這樣的好處相當明顯﹕無論是程式、協定、還是硬體﹐只要它們可以支援這些標準界面﹐就可以相互工作了﹐而無需擔心和什麼樣的程式、協定、或硬體交涉。

在網路協定層級裡面﹐每一層都可以說是作為其連接的上下層的界面。這樣﹐在和網路另端的節點溝通的時候﹐只需和相同層級溝通就可以了﹐而無需理會其它層級使用的是什麼協定。在發送端機器上﹐各個層級對會對數據封包加上自己的header﹐然後再傳給下一級協定﹔當封包抵達接收端﹐各層級也只關心相對應的header﹐並根據協定對封包進行處理﹐完畢之後則將header除去﹐然後傳給上級協定則可。

我們可以從下圖看看OSI層級的資料流情況﹕

或許我們可以用郵局系統來更形象的看看封包header是怎樣工作的﹕

當您有一份報價單(data)要寄給海外的客戶﹐將之交給秘書之後﹐秘書會幫你把信封(header1)打好﹐然後貼好郵票投進郵筒﹐然後郵局將信件分好類﹐再把相同地區的郵件放進更大的郵包(header2)附運﹐然後航空公司也會把郵件和其它貨物一起用飛機貨櫃(hearder3)運達目的機場﹔好了﹐目的地機場只接管不同飛機所運來的貨物﹐然後把郵包(header2)交給對方郵局﹐郵局把郵件分好類之後﹐把信封(header1)遞送到客戶那裡﹐然後客戶打開信封就可以看到報價單(data)了。

由此可見﹐網路的層級分工﹐其實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模式也有許多相似的功能﹕

  • 上例子中的飛機好比是“實體層”﹐我們當然也可以選擇使用輪船或汽車等運輸工具﹔
  • 我們也可以把機場管理局﹐或碼頭、車站的管理機構看成是“資料連接層”﹐他們會規定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使用的不同規則﹐例如﹕班次、泊位、進場/出場時間間隔、接管/分發貨物、等等﹔
  • 郵局可以說是“網路層”﹐到底使用那個機場、港口、車站﹐或是貨物經由哪條路徑傳遞最迅速﹐這些都由郵局來管好了﹔
  • 要是您寄的資料有一本書那麼厚﹐但郵局一次最多只能幫你寄十頁﹐那麼您就得將資料拆開﹐編好序號﹐分裝在好幾個信封裡﹐再進行郵寄﹐這和“傳送層”的“打包”功能差不多。如果您同時還和好幾個客戶洽談好幾樣事務﹐您也得分辨出哪些資料是屬於哪個客戶的﹐“傳送層”也有類似的追蹤功能﹔
  • “會談層”相信也不難理解﹐先假設您和客戶之間的溝通都必須使用郵件(沒有電話﹐傳真﹐更沒有email)﹐您總不會茂茂然的就先把報價單寄出去吧﹖您會先征詢對方的同意﹐才會開始寄出去﹐然後您可以告訴對方報價單全部寄送完畢﹐那麼得到對方確認之後﹐就可以說完成一次“會談”了﹔
  • 如果您的秘書聰明能幹﹐還能夠幫您翻譯各國語言和文件格式﹐那您以經有了“表現層”了﹔
  • “應用層”更不用多說了﹐您和您的客戶不會只收發報價單吧﹖還有很多合同啦、預算啦、策略啦、邀請啦、等一大堆東西﹐可能除了生意上的﹐間或還會聊聊男人和女人呢!

現在我們使用的網路協定中﹐最常用的非TCP/IP莫屬了。正如我們在開始討論OSI層級的時候已經知道﹕TCP/IP也有著自己的層級。TCP/IP的數據流可以參考下圖﹕

好了﹐當我們對網路層級的概念有了一定認識之後﹐在接著的章節裡面﹐讓我們專門看看TCP/IP這個聞名遐邇的協定。

 

 


www.study-area.org © 2001 Netman 網中人
Last Updated: March 28,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