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電腦﹖
輸入 & 輸出
中央處理單元(CPU)
記憶體
儲存裝置
主機板
作業系統
檔案架構
中文輸入
電腦安裝DIY
維護與注意
附錄1
附錄2
![]() | 何為電腦﹖ | ![]() |
傻瓜電腦
有沒有搞錯﹖電腦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厲害多了﹐沒有電腦我看我們的世界會停頓下來呢﹗其實﹐老師說的沒錯。因為聰明的其實是我們人類罷了﹐電腦只是一個工具而已。電腦真正的威力﹐就是凝聚了人類智慧的一堆程式。程式是靠人寫出來的﹐離開了它﹐電腦好比是一具沒有靈魂的驅殼。
電腦其實只懂得0和1﹐除此之外一竅不通。聰明的程式設計者幫我們在電腦邏輯和人類語言之間作了翻譯﹐我們也就都可以用到這便利的工具了。
定義
從定義來講﹐凡是能夠對輸入進行運算﹐再產生輸出的電子設備﹐大至佔據整座大樓的mainframe﹐小至微波爐裡面的控制器﹐都可以說是電腦。但日常我們所接觸的的﹐大部分是桌上個人電腦﹐即Personal Computer(PC)﹐且多屬於IBM兼容機。當然還有蘋果的麥金塔等。
和電腦交個朋友
學習電腦就像交朋友一樣﹐貴在相處了解和真誠付出。如果有一天您發現電腦不跟您合作了﹐可不要生它的氣哦。而且它也很想幫您解決問題(這其實是它的終身使命)﹐只是它不能了解您(或程式)所交給它的訊息而已。更甚者﹐把它的思維繞了﹐它還會發呆呢﹐也就是我們說的‘當機’了。千禧蟲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交這朋友呢﹖慢慢來﹐由基礎開始。繼續看下面的文章相信對您有所幫助。
![]() | 輸入 & 輸出 |
| ![]() |
輸入輸出有哪些設備﹖
電腦要對數據進行運算處理就必需要有所"輸入"。鍵盤和鼠標是最基本的輸入裝置了﹐除了他們當之外﹐然還有諸如﹕麥克風﹐攝像頭﹐掃描器﹐搖桿﹐等等... 凡此種種提供我們將資料入電腦的設備﹐都是輸入裝置。 然而﹐光是一個電腦程式其實就會產生很多的輸入﹐不一定是指硬體周邊設備上的。
所謂"輸出"就是電腦經過運算之後產生的信息。而顯示這些信息的設備就是輸出裝置了。最常見到的輸出裝置就是螢幕和印表機。通過輸出裝置我們可以看到電腦的運算結果了。
有時候我們在商場或其他場所看到人們直接在螢幕上指指點點就可以和電腦交談。這螢幕究竟是輸入還是輸出呢﹖哈哈﹐還是留待您自己去思考吧。
離開了輸入裝置﹐電腦就是聾子兼瞎子﹔沒有輸出裝置的話﹐電腦就成了啞巴。(不要跟我說您會手 語哦~~)
分辨設備類型
當我們買了電腦回家﹐第一件事情要做的不是插上電源然後按開關﹐而是先幫電腦裝上輸入輸出裝置。如果看看電腦的背後﹐您就會發現有很多的接口﹐他們的規格是不一樣的﹐所以也無需要擔心接錯了。不信您試試就知道了﹐當然不要硬來哦~~~ 但有些設備的類型還是會有所不同的。比如﹐鍵盤的接口就有兩種﹕AT和PS2(現在還多了個USB)。怎麼分別呢﹖上面要是有標記當然好辦﹐要不然數數那些孔的數目也可以知道。通常AT會是5孔﹐PS2卻有6孔(準確說是7孔﹐只不過那個方孔僅是用來作固定用的)﹐且接口直徑比AT要小很多。鼠標的接口也有分SERIAL和PS2以及USB等型。PS2的接口跟鍵盤的是一樣的﹐如果沒有標記的話﹐就要開機才知道了﹐如果機器告訴您諸如Keyboard Error的信息﹐關機後把它們掉過來接就是了。SERIAL接頭的呢﹐通常是9針的﹐為一D型接頭。
我們把帶針的接口叫做"公"﹐而把帶孔的那端叫做"母"﹐相信這樣很容易分辨吧﹖至於為什麼要這樣稱呼﹖相信不用多解釋吧﹗
再看看電腦背後還有好多的接口﹐它們都是給輸入輸出裝置用的(除了靠近風扇的那個(有些是兩個)黑黑大大的是給電源用的)。下面也略略介紹一下﹕
假如您還加了些其他的插卡的話﹐您還會看到更多的接口﹐但已經很難在這裡指出了。不過有用一種比較舊的SCSI接口跟PARALLEL都是25孔母接口的﹐那就要非常小心了﹐不然接錯了有可能會損壞裝置呢。
![]() | 中央處理單元
(CPU) | ![]() | ![]() |
CPU的功能
好了﹐這裡要說的是電腦的腦。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我們翻譯成中央除處理器。 大mainframe其CPU可以是幾層樓那麼大﹐但在PC上面的CPU只是一片比蘇打餅還要小的陶瓷片。只要打開電腦﹐把風扇拿掉就可以一睹廬山真面目了。不過﹐現在新的CPU如Pentium II Pentium III的CPU已經包裝得像一個盒子那樣了。我們常問"您的機器是什麼型號的啊﹖"﹐其實問的多指CPU的型號。或許您聽過什麼386﹐486﹐Pentium, Pentium II/III 等CPU﹐他們所代表的可以說是不同生產年代(generations)。
CPU的功能如何呢﹖其實CPU也分為五個單元﹕
不同年代的CPU
我們常追求最新最快的CPU﹐但是不同年代的CPU究竟不同在哪裡呢﹖如果真要解釋得清楚﹐恐怕要寫一本書出來。不過﹐下面的列表相信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下的。
項目/類型 | 80386 | 80486 | Pentium | Pentium II |
數據BUS | 32 bit | 32 bit | 64 bit | 64 bit |
地址BUS | 32 bit | 32 bit | 32 bit | 36 bit |
地址範圍 | 4 GB | 4 GB | 4 GB | 64 GB |
虛擬記憶體 | 32 TB | 32 TB | 32 TB | 64 TB |
運算速度 | 16-33 MHz | 33-100 MHz | 100-266 MHz | 233-450 MHz |
浮點運算 | 無 | 有 | 有 | 有 |
內置緩衝 | 無 | 有(1) | 有(2) | 有(512K L2) |
管道處理 | 無 | 有(1) | 有(2) | 有(3) |
多工處理 | 無 | 無 | 有(2) | 有(4) |
在1980年末﹐IBM才開始進大舉軍個人電腦市場﹐在這之前﹐蘋果早在1976年就推出了Apple I 個人電腦了﹐此時Apple II也已經成功地擁有很大數量的用戶了。IBM PC使用的CPU廠商Intel其實早在1976年也推出了一款型號叫8086的CPU﹐其後不久的8088和它很相近﹐比起現代的CPU來說﹐它們可以說是慢得象蝸牛了﹕最快的只有8MHz﹗Intel相繼8086和8088之後還推出了80186和80188﹐但不是很成功。但是其打算將系統部件合併到CPU去的概念卻對後來生產更快的CPU﹐如80286﹐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80286起人們就把80給去掉了﹐直接稱為x86了。
如何計算CPU的速度﹖
要真正發揮CPU的效率﹐與周邊設施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因為他們要在同一速率上才能工作﹐時間上必須要配合默契。當CPU完成了一個運算之後﹐其I/O也要同時將產生的運算結果傳達出去﹐也同時傳給CPU下一個運算數據。其情形就像接力賽那樣﹐如果時間不吻合﹐接力棒就會丟了。不過﹐CPU處理數據往往要比單純的數據交接更須時間。聰明的CPU設計工程師想出了一道絕招﹕就是將CPU運行於比BUS(所有系統數據的運送通道)快一定倍數的速度上。這樣等周邊反應過來的同時﹐CPU也率先完成運用了﹐(時至今日﹐CPU的速度遠遠快過週邊﹐掉過來是往往是CPU等它們了)。
通常CPU的型號也按這個BUS的倍數比計算出來的﹕
BUS速度/倍數 | x3 | x3.5 | x4 | x4.5 | x5 |
66 MHz | 200 MHz | 233 MHz | 266 MHz | 300 MHz | 333 MHz |
83 MHz | 266 MHz | 300 MHz | 333 MHz | 400 MHz | 450 MHz |
100 MHz | 300 MHz | 350 MHz | 400 MHz | 450 MHz | 500 MHz |
聞說﹐CPU在生產的時候都是一樣的﹐之後廠家經過測試﹐按照盡可能穩定情況下的最高速度原則來定型號的。有些用家買了低速的CPU回來﹐然後經過改變BUS速度和倍數以求更快的速度﹐這就是所謂的"超頻"了。不過﹐閣下看到這裡可別忙著去修改自己的電腦哦﹐否則要有什麼元件損壞﹐網中人可一概不負責的哦~~
![]() | 記憶體 |
|
在選購電腦的時候﹐有一項條件是一定要知道的﹐就是記憶體有多大﹖
記憶體的作用
為什麼記憶體這麼重要呢﹖其實﹐電腦真正工作的場所是在記憶體上面﹐包括所有系統的驅動程式、作業系統、工作數據、成品/半成品等等﹐都必須先載入(load)到記憶體上面才能給CPU讀取。尤其對Windows或比較大型的程式﹐要求的記憶體也越多。而且﹐永遠也不會嫌多的﹐就像錢對於我來說 ^_^
如何計算記憶體的容量﹖
記憶體的最小單位是位元(bit)﹐每個位元可以代表0或1(開或關)﹐而8個位元則組成1字節(byte)﹐byte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計算單位了﹐再往後則每乘以1024來增加單位﹐也就是說﹐1KB(Kilo Byte)等於1024個byte﹔1MB(Mage Byte)等於1024個KB﹔1GB(Giga Byte)等於1024個MB﹔以此類推...
其實電腦只認識0和1﹐任何程式語言要交由電腦運算﹐最終的還要換成0和1才能夠讓電腦讀得懂。我們在鍵盤上敲進一個字母'A'﹐真正傳給電腦的是01000001這個byte(8bit)﹐我們稱這種字母對應方法為ASCII(America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通常我們以純文字所處理的文章﹐就是使用ASCII字母的了。
究竟記憶體的需求量怎樣計算出來的呢﹖如果以純文字來計算﹐一頁A4紙大約5000多字節(包括標點和空白)﹐即5KB﹐那麼1MB就有超過二百頁了。但如果要做出更漂亮的文字﹐每個字還需要更多的記憶體來儲存其字形、特殊效果、行段格式、等等﹐那麼1MB也只能儲存數十頁﹐有時更少。總之﹐越漂亮的文件﹐所需的記憶體也越多。
下面再拿一個比較實用的例子來算算記憶體的使用量﹕
我們在選購顯示卡(Video Adapter)的時候﹐常聽說此卡有多少多少RAM﹐究竟多少才夠用呢﹖
先拿一個單色顯示卡來說﹐假設它的解析度是640x480﹐也就是說螢幕上橫有640個顯示點﹐豎則有480個點﹐而每個點只有兩種變化﹕亮(白/黃/錄等單色)或不亮﹐這可用1個bit(2的1次方)的開關來表示。那麼640x480x1(bit)=307200(bit)/8=38400(byte)/1024=37.5(KB)/1024=0.036621(MB)。您看只需要很少的RAM就夠了。然而﹐採用的是彩色顯示卡的話﹐如果要顯示16色﹐每個點就需要4bit(2的4次方等於16)來顯示了﹐那麼就需要640x480x4(bit)=228800(bit)=153600(byte)=150KB=0.15MB﹔如果要顯示256(8bit)色﹐則需要840x480x8/8/1024/1024=0.29MB了。
假如您的顯示卡可以顯示1024x768的解析度和32bit顏色的話﹐您最少需要
1024x768x32/8/1024/1024=3MB的RAM。而現在市面上的顯示卡還可以有自己的程式處理功能﹐那麼則需要更多的RAM了。不過要分清楚的是﹐這裡以Video RAM為例子﹐使用的RAM並不是電腦系統上面的記憶體﹐而是顯示卡本身的。這裡只作為一個計算例子而已﹐這也適合計算一個BMP圖像檔案的大小。
記憶體的管理
不同的作業系統﹐對記憶體的管理也不相同﹐下面以傳統的DOS來看看記憶體的分配情形。由於傳統設計的限制和向後兼容的考慮﹐DOS主要運用的是記憶體的前1MB。而且﹐真正用來工作的地區也只是前面的640K﹐然而今日的Windows已經打破了這個限制了。
0to 640K | to 768K | to 832K | to 896K | to 1M | to 16M/4G |
Conventional (Base) Memory | Video Memory | Adapter ROM | EMS Window | Mother- board ROM BIOS | Extended Memory |
離開了記憶體﹐電腦一點東西都做不到﹐但如果RAM給擾亂了或是超出了範圍﹐電腦也會不工作﹐通常電腦的當機就是這樣形成的。一般當一個程式被啟動的時候﹐所有其必須運用的資料都會先載入到RAM上面﹐當程式被關閉的時候﹐也將所佔用的空間騰空出來好給其它程式使用。但有些被稱為"駐留程式"的程式﹐即使是關閉了依然還會存留在RAM裡面﹐但為數不多且都是些經常要用到的一些程式。有些電腦病毒也是這樣躲在RAM裡面而將繼續開啟的檔案感染。好的作業系統有較完善的記憶體管理﹐能避免因記憶體錯誤而當機的能力也比較好。通常我們在MS Windows 上面看到什麼'Illegal operation, protection error: 0x008800'之類的信息﹐就多是因為記憶體錯誤而引起的。幸運的話﹐用Ctrl+ALT+Del將受影響的程式結束掉﹐還可以繼續工作﹐然而大多數情況之下﹐除了關機就別無它途﹐更糟糕的是連錯誤信息都沒有就不動了。但相同的情形﹐如果在一個Unix(或Linux)系統上面﹐可以另外登入或從另外的機器telnet 進去然後將問題程式kill掉也還可以繼續工作﹐未必一定要關機的。
記憶體的分類
凡是能利用電子性能來作記錄的元件都可以稱為記憶體(Memory)﹐也分為唯讀記憶體即ROM(Read Only Memory)和隨機儲存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
其實幾乎所有的主機板主機板和插卡及其他設備都有它們的ROM﹐主要是記錄一些控制程式和協議等﹐也有各自的RAM來儲存資料。而我們通常說到的電腦記憶體就多指系統的RAM﹐早期的RAM都是直接焊接在主機板上面的﹐而現在RAM已經模組化成為SIMM(Single In-line Momory Module)﹐更靈活於擴充或更換。以前的SIMM有30腳(pin)和72腳之分﹐其數據BUS分別為8bit和32bit。假如您翻看前面CPU的敘述﹐也會看到不同年代的CPU其數據BUS也是不同的﹐這個值就直接決定一個記憶庫(Memory Bank)有多大﹐而電腦的RAM最低需要一個Memory Bank才可以運作。這樣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在486(32bit data bus)上面﹐要由4條30腳(8bit)RAM來組成一個bank﹐而使用72腳(32bit)的RAM一條就夠了。現在是Pentium CPU的年代﹐其數據BUS是64bit的﹐30腳的RAM根本用不上﹐72腳的也要2條才夠基本一個bank。不過﹐現在168腳的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已經是64bit的了﹐這種module我們稱為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而且在速度上也快很多﹐RAM的速度是以ns(nanoseconds﹐1ns相當於光線穿越11.72英寸所需的時間)做單位﹐以資料的儲存速度為標準﹐和CPU相反﹐數值越低越快。以前的DIMM有些是70ns﹐有些則是60ns如EDO (Extended Data Out) RAM﹐現在的DIMM已經最快可以到10ns了。
ROM雖然說是唯讀的﹐但現在的主機板的ROM多數是可以refresh的﹐也就是通過程式可以對裡面的內容進行更新。不過﹐如果自己升級ROM就要非常小心了﹐尤其是在升級過程的一半斷電的話可就難堪了。比如前不久發作的CIH病毒﹐就可以進入到ROM裡面去改寫資料﹐以致機器動不起來。如果拿去修理﹐有些奸商會乘機叫您將主機板換掉﹐其實只要有適當設備﹐將資料重新寫進ROM就可以救回的了﹐再不然﹐買一個新的ROM換掉也可以。
然而﹐RAM有一共通特性﹐就是有電才能維持記憶﹐如果電源關掉了﹐所有的記憶都會回復到全部為正或負。如果打開機器蓋子去看看主機板的話﹐上面應該都有顆鈕釦電池﹐它就是用來維持主機板之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用來儲存和維護一些機器的基本設定資料)的工作的了。一旦機器很久沒用﹐重新開機的時候或許會開不起來﹐可能就是CMOS的電池也跑光了﹐以前的設定也就消失掉﹐此時只能再進入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在廠家預設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後才能讓機器回復工作。有時候如果忘記了CMOS的密碼﹐也可以通過取出電池或通過跳針將原有的設定清除掉﹐再重新設定過。
![]() | 儲存裝置 | ![]() |
好了﹐到這裡相信我們都知道電腦是怎樣運作的了﹕它會吃會拉(輸入和輸出)﹐它還有腦子(CPU)﹐還要用記憶(Memory)才工作。但RAM如果沒電了就什麼都打回原形。雖然我們可以在螢幕或是印表機(Hard Copy)上看到結果﹐不過﹐我們還希望把這些結果給儲存起來供以後需要再提取﹐又或者將程式和其他數據儲存起來﹐就不用每次輸入都要忙著敲鍵盤或動用其他的輸入設備了﹐這裡要說的儲存設備就是這麼用的了。
定義
凡是能夠利用磁(無須靠電源維持)的特性來儲存電腦資料的媒體﹐我們一律可以稱之為儲存設備。最常見的儲存設備是1.44軟碟、ZIP/LS120軟碟、磁帶等等媒體﹐然而最經常用到的卻是藏在機器裡面的硬碟。我們一般看不到它﹐而且也最好別去碰它﹐因為硬碟可以說是最容易壞的電腦零件之一了(啊﹗我們竟將資料放在上面﹖﹗﹗)﹐所以將資料作備份這意識﹐是作為一個資訊人的最基本要素。
如何設定﹖
不過﹐一旦我們要動手升級自己的電腦的時候﹐恐怕硬碟也是最經常被考慮到的物件。從實物上看﹐硬碟只是一個醜醜的金屬塊。在其肚子下面有密密麻麻的一大堆電子元件﹐這些東西都不能動哦。再看看硬碟的後面﹐有一個接頭有四支大針的﹐是那給給電源用的﹐那些從電源箱透出來的按“紅黑黑黃”排列的電源線就是接到這裡的﹐不用擔心接錯了正負極﹐因為掉反了是插不進去的。然後在另外一端﹐有著密密麻麻的小針的接頭就是數據線接口了。有些數據線的接頭有個凸出的方塊﹐那樣的話要是掉反了方向是插不進去的﹐但有些不是那麼標準的怎麼知道是否插對了呢﹖如果硬碟上有標明那根針是第一﹐那就把電源線的紅色線對著那根1號針﹐否則﹐通常是向著電源的那邊是第一﹔但也不一定哦﹐不過﹐真要接錯了也沒什麼關係啦(不會壞的啦)﹐如果機器開不起來再掉過來就是了。
好了﹐一般的硬碟在電源接口和數據線接口之間還會有一些跳針(Jumper)﹐它通常可以經過組合(請參考硬碟說明書)設定成以下幾個類型﹕
如何計算容量﹖
一般我們買硬碟首先是注重它的容量﹐其次看它的轉數(轉數越高越好)﹐磁頭讀寫速度﹐cache大小和流量等數據。那麼我們怎麼才知道容量呢﹖最簡單的是看model和廠家資料﹐但卻非通過技術途徑﹐下面就教您如何去計算硬碟的容量﹐不過首先還是了解一下磁碟機的構造。
如果將硬碟打開(但千萬別在您自己的硬碟上這樣做﹗因為硬碟是密封的﹐一經打開就差不多成為廢物了)﹐您會發現裡面有一堆以圓心為軸的金屬碟﹐它們已經被磁化的了﹐其實所有的資料都是記錄在這些光滑的金屬碟表面之上。每個金屬磁片通常都有兩面﹐每一面都有其各自的讀寫磁頭(Head)一個。然後將磁碟旋轉﹐磁頭不移動的在表面相對所畫出來的一圈﹐可以說是一個磁軌(Track)﹐那麼從圓心向外以一定距離進行量度﹐將所有表面上的相同圓周的磁軌從上到下疊起來﹐抽象地看就是一個磁柱(Cylinder)了。
然後﹐也是由圓心開始﹐在同一表面上分別畫出無數條半徑﹐然後每兩條半徑所分割的磁軌﹐我們稱為磁區(Sector)。每一磁區通常會可攜帶512byte(0.5KB)的資料。
好了﹐如果以上資料(Cylinder/Heads/Sector)都知道的話﹐要求出硬碟容量就易如反掌了。公式是﹕
磁頭數量(其實是可讀寫的表面) x 磁柱數量(其實是每個表面的磁軌) x 每條磁軌的磁區數量 x 每個磁區的容量 = 硬碟容量
舉例﹕假如您看到硬碟上面寫著﹕
Cylinder | Heads | Sector |
1647 | 16 | 63 |
現今的製造技術的不斷提高﹐硬碟的磁片越來越薄﹐磁頭也越來越小﹐那麼磁片就可以越裝越多(相對的是可讀寫表面越來越多)﹐而且表面的密度也不斷提高和讀寫精度越來越高(相對的是Track和Sector也越來越多)﹐所以硬碟容量也越來越大。不過除了這種因素外﹐增加磁碟容量的方法還有一種叫做多區記錄(Multiple Zone Recording)技術。在沒有引進這技術之前﹐每條track上面的sector數目都是一樣的﹐這樣在外圍的sector所跨的扇面很明顯比靠裡面(圓心)的要寬﹐也浪費得多。那麼在引用了MZR之後﹐我們就可以對外圍的track劃分更多的sector了﹐這樣容量也會相對增加 。
格式化和分區
任何磁碟都要先經過格式化才可以使用﹐因為不同的作業系統使用的格式也不同。但一個硬碟在新生產出來的時候﹐磁片的表面可以說是空白一片﹐要進行低階格式(Low Level Format)畫上track和sector(通常廠家在出廠的時候已經為我們做了)之後才可以使用。平時我們常說的格式化﹐多指高階格式化(High Level Format) ﹐只是給已經畫好了track和sector 的表面上再建構一些供作業系統使用的數據﹐比如建立檔案分配表FAT (File Allocation Table)、開機磁區、以及每個邏輯磁碟的根目錄等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DOS 的FORMAT.COM 在進行軟碟格式化的時候﹐是同時進行低格和高格的﹐除非您使用了/Q 的選項。
不過﹐在硬碟的低格和高格之間﹐我們還不能少了一個工序﹕分割磁碟(Partition)﹐建立磁碟分割表 (Disk Partition Table)。就是在一個完整的磁碟上﹐分割開數個區域﹐就算您只想將整個磁碟拿來做單一的分區﹐也必須要partition的。不過以小弟愚見﹐最好還是分割數個磁碟﹐自有其好處﹕
當初在使用檔案分配表FAT(16)的時候﹐為了增加讀寫的速度﹐引入了一個叫族群(cluster) 的概念﹐一個cluster 往往是有好幾個sector 來組成的。因為一般的檔案大小都超過0.5K (一個sector的容量)﹐如果以cluster 作為最小分配單位的話﹐那麼在讀寫的時候就可以順著一次過讀寫多個連續的sector ﹐比起逐個逐個的sector讀寫要快些。在以前硬碟容量比較少的情況之下﹐這樣的方法的確比較見效﹐不過﹐在後來硬碟容量大幅度增加之後﹐FAT16由於自身的設計已經不能一次性分配超過2G 容量了。而且由於cluster空間也不是全部都利用盡﹐其浪費也很驚人﹐越是大容量越是厲害。在Windows95 之後所推出的FAT32檔案系統﹐可以提供更多的分配單位﹐也就能管理更大的容量了﹐而且FAT32 和其他的檔案系統如NTFS(NT Files System)和HPFS(High Performance File System)一樣﹐將cluster 體積基本上降低到一個sector 容量﹐所利用的空間也就更有效。不過FAT32 對比FAT16來說需要更多的管理動作﹐速度上相應會降低﹐但因為在硬體和其他系統技術的提高﹐整體而言﹐是不會看到影響的。
儲存裝置﹐就好比是電腦的倉庫。不過除了用來保存資料之外﹐還可以當RAM用哦~~或許您也聽過什麼"虛擬記憶體"(Virtual Memory)這詞了吧﹖究竟怎麼樣的東東呢﹖理論上電腦工作的地方都在記憶體上面﹐但有時候程式太大或同時開的程式太多﹐就很容易超過了記憶體的容量了﹐這樣系統就不能工作。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在硬碟上面劃出一個地盤﹐用來儲存超出記憶體容量的部份﹐通常是那些暫時還不是處於工作狀態的資料。如果電腦需要處理那些資料的時候﹐然後再從硬盤上把資料抄到RAM裡面﹐同時也將另外一些暫時不處理的資料搬到硬碟上面﹐這個動作叫做swapping。如果RAM的體積小﹐電腦就整天都忙著這樣搬過來搬過去﹐效率就大打折扣了。這就是為什麼增加RAM會提高電腦的整體表現的原因了。
和Virtual Memory相反﹐RAM Disk則是利用RAM模擬出一個虛擬磁碟。不僅讀寫速度快多了﹐而且在還沒有劃分磁碟但又需要比較大的空間儲存程式的時候﹐就特別有用。如果您用Win98建立一開機磁片﹐其在啟動的時候就有虛擬磁碟功能了﹐您可以通過修改a:\config.sys裡面的devicehigh=ramdrive.sys /E 8192來調整RAM Disk的大小﹐(此例為8192KB=8MB)。開機後系統利用extract.exe將一些壓縮檔案解壓到RAM Disk﹐也可以從其它磁片複製其上﹐就可以運用這些程式工作了。
好了﹐關於硬碟﹐暫時說到這裡﹐下面要講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主機板。
![]() | 主機板 | ![]() |
主機板(Main Board)英文也有寫作Mother Board﹐意思就好像母親一樣﹐所有的部件有如是她的孩子﹐離開了她就根本就不會出世。這比喻足見主機板是何等重要的了。上面所介紹的輸入/輸出設備、CPU、記憶體、儲存設備、等等﹐其實都不能離開主機板而工作﹗
如果您有機會打開機器的箱子﹐您會發現裡面密密麻麻的電子零件都鑲嵌在一塊很大的電路板上面﹐那電路板就是主機板了。如果您留意到電腦廣告上面的主機板﹐通常都是以X結尾為型號的﹐如VX﹐HX﹐KX﹐LX﹐BX等等。究竟這型號怎麼來的呢﹖其實這型號是主機板上面的一塊總線控制晶片組(Bus Controler Chips)的型號﹐就好像我們稱呼CPU型號為電腦型號一樣。不同的chips其功能和服務對象也不同﹐比如VX/HX等是供Pentium機器使用﹔LX/BX就給Pentium II使用。當然在速度上也很不同啦﹐比如BX就可以支持到100MHz的BUS速度﹐LX卻不到這點﹐假如您使用PC100的SDRAM的話﹐選擇BX才能真正發揮到其作用。
這chips的功能可大了﹐它幾乎就是整個系統的信息交通指揮官。它負責將I/O和RAM的要求和資料傳送給CPU﹐也負責將CPU的命令和資料傳給它們。比如CPU要將信息傳給印表機﹐chips就負責該把這信息送到正確地址了。注意﹐其實每一個設備都有自己地址的﹐比如列印口LPT1通常是0x378﹔通訊口COM1通常是0x3F8等等。CPU只是給出地址﹐但怎麼傳達卻是chips負責。
如何選擇主機板﹖
除了chips﹐在選擇主機板的時候﹐有幾點是我們要考慮的﹕
IO和IRQ
在這裡﹐我還想講講IO和IRQ(不是ICQ哦~~)。正如前面講chips的時候﹐已經提到過每個設備都有自己的IO地址。就好像自家的門牌一樣﹐只能是唯一的﹐否則郵差就不知道該送給誰了。別忘了電腦是個很蠢的機器﹐一就是一﹐零就零﹐一點都不懂得變通﹐稍有混亂就會發呆不工作了。所以沒有兩個裝置會是相同IO的﹐且通常設定IO的時候會和IRQ一起設。準確來說﹐IO地址是一個範圍﹐如0x378-0x37F﹐但設定的時候取前面一個值就可以了﹐但後面的那個數值也不能忽略﹐當您需要手動去更改其它IO的時候﹐這個IO範圍之內的數值都不可再用了哦﹐否則就會造成IO衝突。
那麼IRQ又是什麼東東啊﹖IRQ其實是英文Interrupt Request的縮寫﹐interrupt就是中斷的意思﹐這好像不好理解。不過如果想像一下﹕不管您忙個半死或是在發呆﹐要是忽然有電話進來找您做事情﹐就是interrupt了﹐因為“中斷”了目前的狀況。有了這個概念之後﹐下面就跟您講一個電腦故事(純屬虛構)﹕
話說CPU在剛開始的時候很神氣﹐自以為精力旺盛﹐每隔一定時間到處問其它的周邊設備﹕“您有工作要我處理麼﹖”﹐一個一個的輪著問下去﹐周而復始。如果週邊有東西要處理﹐就回答﹕“啊~~您來得正好﹐這些都是孝敬您老人家的啦﹗”﹔要是沒有東西要處理﹐就回說﹕“您老真是忙﹐最好不要增加您負擔啦﹐您還是問問下一位吧 ^_^ ”。這樣的情形是CPU一天到晚都沒有空(雖然它也最怕閑)﹐不過要是數據一多起來﹐CPU既要處理運算又要到處問周邊﹐也實在應付不來﹐周邊們也就開始投訴﹕“您這老頭怎麼這麼慢啊﹖害我等這麼久﹐我還有一大堆東西等著呢﹗”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俗話說路不轉人轉嘛﹐大家於是坐下來商量一個法子來解決這個矛盾。CPU首先發難﹕“以後我只處理運算好了﹐再也不去求您們、看您們的臉色啦﹐我忙都忙死了還要受您們氣哦﹖﹗”說完翹起二郎腿抽煙去了。這下周邊們可就緊張了﹐都過去求CPU老人家給條生路﹐否則它們的飯碗也難保了耶。最先是系統時鐘求說﹕“CPU老哥﹐行行好吧﹐我也知道您老很忙﹐以後也就不要勞動您老來找我啦﹐我有事情自會登們拜訪的啦。不過﹐您得給個通道我才行啊﹐要不怎麼找您啊﹖”CPU白了它一眼說﹕“憑什麼要給您開這後後門啊﹖”系統時鐘就說﹕“哎呀﹐您老也不是不知道啊﹐如果沒有我﹐大家都不知道時間﹐也都不會幹活啦﹐所以我是一定要這麼一個通道的﹐要不然還是您來找我好了~~”也一副耍賴樣子。CPU想想也倒有道理﹐就說﹕“好吧﹐不過也不用您親自送來啦﹐我開一條專線給您﹐就像克林頓和江澤民那種﹐只要這電話一響﹐我就知道是您了。然後等我有空就過去拿好了﹐您這麼慢吞吞的我也受不了啦。”於是CPU給系統時鐘開了第一條專線﹐號碼為“0”。
哎呀這下其餘的周邊都忙著討好CPU、紛紛要專線號碼。鍵盤是第二個發言的﹐因為要輸入指令都要靠它嘛。CPU也就把第二條專線給了它﹐號碼為“1”。然後其它的也一窩蜂的湧來要號碼﹐CPU一時也應接不暇﹐胡亂的塞給它們一個號碼﹐結果一號通訊口(COM1)得到了號碼4﹐COM2得到了3﹐硬碟得到了5﹐軟碟得到了6﹐列印口得到了7。同時CPU也公佈了游戲規則﹐如果專線同時響的話﹐越小號碼的越優先處理。
因為參加這次的會議也只有這麼多﹐於是皆大歡喜散會了。
不過好景不長﹐因為後來加入的周邊越來越多﹐專線明顯不夠用﹐但專線總機就只有這麼8條線﹐沒法子﹐增加多一台總機﹗剛好專線2還閒著﹐就用來接第二台總機好了﹐另一頭在第二台總機那邊接到9號去了(其實應是1號﹐因為號碼是從0開始而且是延續第一總機的﹐所以就變成9了)。這樣一來﹐按照前面定的規矩﹐從第二總機進來的(因為2號線都會響)就比3號以上的號碼更加優先了。考慮到硬碟越來越忙(既要裝作業系統、又要裝檔案、又要當虛擬記憶體...)﹐於是把硬碟從5號接到14號去﹐另外還預留了15號給第二個IDE (還記得IDE硬碟怎麼連接麼﹖) 同時也給一些新用戶分配了號碼﹕系統即時鐘用了8號、數值資料處理器用了13號。這樣5、9、10、11、12、(有時15)暫時都空著﹐等有需要的時候看情況分配給周邊設備。但這裡有點巧妙的是﹕2號和9號其實都是同一個號碼﹐您不能分別把2 號給A然後9 號給B﹐這樣是不能工作的﹐也就是所謂的IRQ衝突了﹔要是同時把3 號都給COM2和網卡﹐更明顯是衝突的﹐要麼把網卡改到其它還閒著的號碼去﹐要麼乾脆把COM2關掉才可以解決這問題。
從那時候各自也相安無事﹐誰要有東西要處理﹐就撥通專線通知CPU有資料傳送﹐然後CPU就把資料拿來處理。這裡的專線請求就是IRQ了﹐專線號碼就是IRQ號碼﹐專線總機就是IRQ控制器。相信現在容易理解了吧 ^_^
DMA和Bus Mastering
如果您玩過聲卡﹐或許您還知道一個設定叫DMA﹐那又是什麼東東呢﹖
如果知道IRQ的功能就是為了減輕CPU負責的話﹐用相同的理念來了解DMA (Direct Memoy Access)也就正確了。在不引入DMA之前﹐周邊要是有什麼東西需要傳給RAM的話﹐都得請求CPU來幫忙。這個工作由內建於CPU裡面的PIO (Programbable Input Output)來處理﹐但畢竟還要將CPU從運算中抽時間來處理。有見及此﹐在80年代中期﹐在主機板上加入了一個DMA chips﹐如果周邊設備需要將資料運送到RAM﹐會先發一個IRQ給CPU﹐然後CPU只需將這請求轉發給DMA﹐那麼運送工作就由DMA來處理了﹐CPU則可以繼續其運算﹔然後等DMA完成了搬運﹐再報告給CPU工作完成則可以了。和IRQ相似的是DMA也有各自的通道(channel)來給周邊設備使用。有些插卡﹐或許還會用到兩個通道來運送資料呢。
或許您還聽過Bus Mastering這名字。其實Bus Mastering可以說是DMA的延伸技術。只不過DMA的chips是直接安裝在設備上面﹐而且是自己就可以處理資料的運送﹐所以稱mastering就是這意思了。
在以前的Jumper時代﹐IO、IRQ、DMA等都要把插卡拿在手上調整jumper或switch來設定。 後來有了Soft Switch技術﹕通過程式就可以改變它們的設定數值﹐而無需開箱子找鉗子了。現在更方便﹕Plug and Play (PnP)﹐意思是說只要插上去就可以玩了﹐無需設定。不過﹐現在的PnP也不是100%能工作哦﹐要是有問題起來﹐而您又懂得怎麼設定IO和IRQ等﹐寧願使用jumper了。本人就比較喜歡用Soft Switch﹐因為怎麼設定都可以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哈哈﹐也不是故意找辛苦的來做啦~~)
![]() | 作業系統 | ![]() |
哇﹗終於來到我們日常接觸最多作業系統了﹗以前使用的DOS、Windows 3.x、和現在的Windows9x、以及Windows NT、 和即將推出的Windows2000﹐都屬於作業系統。不過卻不要誤會作業系統就只有Microsoft的﹐其實有很多其它系統都比Microsoft的更強大、 更穩定﹐只是由於他們的功能和行銷對象策略不同﹐一般人教少接觸到而已。或許您聽說過Unix, Linux, OS/2, IMAC等名字﹐其實它們也是作業系統哦~~
作業系統的角色
首先讓我們看看作業系統是做什麼用的。雖然我們可以從鍵盤輸入和從螢幕看到輸出﹐還可以上網看到這篇文章。但如果離開了作業系統﹐可以說這些東西都不可能實現。
在寫這網頁的我和在看網頁的您﹐對電腦來說都是使用者﹐作業系統可以說是在使用者和電腦之間擔當了翻譯﹐讓我們彼此能夠交談。簡而言之作業系統是人與硬體之間的界面﹐當您對電腦下命令(command)的時候﹐都是被一個非常特殊的系統軟體(作業系統)所接受﹐然後作業系統才將命轉換成硬體所能執行的動作﹐再交給硬體去執行﹐最後作業系統還要將執行完的結果顯示在螢幕上面給使用者看。
假如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可以從下面的圖可略知其中關係:
使 用 者 | ||||||||||||||
套 裝 軟 體 | ||||||||||||||
高 階 語 言 | ||||||||||||||
中 階 語 言 | ||||||||||||||
低 階 語 言 | ||||||||||||||
系 統 程 式 / 作 業 系 統 | ||||||||||||||
微 程 式 / 韌 體 | ||||||||||||||
電 腦 硬 體 系 統 |
揭開作業系統的神秘面紗
相信大家都聽過DOS了吧﹖它的全稱是Disk Operating System﹐意思就是可以安裝在磁碟上的作業系統。別以為作業系統是個什麼龐然大物﹐DOS其實只要3個檔案就可以工作了。如果您已經有DOS系統了﹐那麼放一片全新的軟碟進去﹐然後打 format a: /s就可以產生一張新的DOS開機片了﹐然後再打dir a: 您只會看到一個檔案﹕command.com。其實還應該有另外兩個檔案的﹐只要再打attrib a:\*.* 我們還可以看到 io.sys 和 msdos.sys 這兩個檔案。io.sys主要是負責直接和系統設備及ROM BIOS溝通﹐必須是放在根目錄的第一個檔案﹐然後msdos可以說是維護這個作業系統工作的核心(core)﹐且應該是緊跟io.sys的第二個檔案﹔而command.com則包括一些作業系統的內置命令(Internal Command)﹐也可以說是DOS的殼(shell)。
既然有內置命令﹐那麼相對的也有外置命令吧﹖聰明﹗全對﹗﹗External Command就是一些比較複雜和比較大的命令﹐但也不是必須的﹐比如剛才用的 format.com 和 attrib.com 等命令就屬於此列。而內置命令通常是些比較小或是必須的命令﹐比如dir、cd、del等檔案管理程式。等後面討論檔案系統的時候就會用到這些命令了。
要DOS跑起來﹐上面的那三個檔案就足夠了﹐當然整個DOS系統還不只這些啦。如果您有DOS6.22的安裝磁碟(好像是六張)﹐可以安裝DOS到硬碟上面﹐不過﹐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安裝任何軟體之前都要了解系統要求(System Requirement)是什麼。下面就是DOS6.22的系統要求﹕
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的關係
如果我們還想要用Word打打報告、玩最新的電腦游戲、還要連上網和朋友們聊天﹐這些可以說是應用程式的功能。不過現在的作業系統功能都會包含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功能﹐它們之間的界定也更加模糊﹐所以現在的作業系統可以說是一個package而非單純的OS了。應用程式一定要在先裝好了作業系統之後才可以安裝﹐而且也有不同的版本給不同的平臺(platform﹐即作業系統)﹐很明顯給Windws98用的Office2000就硬是不可能裝在Window3.1上面﹐更不要說裝在Linux上面使用了。而且在開機的過程之中﹐也是作業系統先啟動妥當﹐才能開啟應用程式。
選擇作業系統
不同的作業系統其管理和操作方式都很不相同﹐也很難說哪一個最好。主要還是看使用者的用途﹐而且每個作業系統都有其優缺點﹐也要看使用者的習慣和個人喜好。最好是對不同的系統使用過一段日子了﹐才好下判斷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系統。在選擇系統的時候﹐除了自身用途和價格考慮之外﹐還要看系統的受支持程度﹐比如適合軟體的取得﹐硬體支援程度﹐技術支援等等條件。在學習作業系統的時候﹐應該抱著開放的態度﹐不要墨守成規和先入為主。不要站在一個作業系統的角度去看另外的作業系統﹐這樣是不公平的。
![]() | 檔案系統 | ![]() |
目錄和檔案
可以說﹐電腦上面的所有資料都是以檔案的形式儲存的﹐如果要讀寫儲存設備的資料更是非經檔案系統不可。幾乎學習所有作業系統都是從檔案系統的管理開始。比如DOS的dir(dierctory﹐顯示目錄內容), cd(change directory﹐轉換目錄)這些命令就是檔案管理指令來的。檔案其實隨您喜歡放拿裡都可以﹐只要能讓系統找得到就可以了﹐但為了方便和較系統的管理﹐檔案系統通常會以目錄樹的形式管理。目錄(directory﹐在windows裡面也稱作資料夾--folder)﹐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檔案或目錄(其實目錄也是以檔案的形式存在的)。在目錄下面的目錄我們稱之為子目錄﹐當然﹐目錄上面的目錄就稱為父目錄(英文稱parent directory﹐中文恐怕有重男輕女之嫌)。而在頂頂的再沒有父目錄的目錄﹐應該稱為頂(top)目錄吧﹖哈哈﹐這樣就猜錯了﹐掉過來稱根(root)目錄才對哦~~
根目錄是最重要的﹐每個磁碟分區都有其各自的根目錄﹐如果根目錄消失了﹐那麼所有檔案和子目錄都會不見﹗我們稱一個檔案﹐準確來說是應該加上目錄所在地﹐我們稱之為路徑(path)。對一個檔案來說﹐路徑只有一條﹐也就是說﹐在同一個目錄裡面不能有兩個相同的檔案名稱﹐如果硬是用相同名稱的話﹐則可以放在不同的目錄裡面。就好像人名一樣﹐在自己的家裡面﹐父母給您起了一個名字﹐那麼這名字就不能給其它第弟妹妹了﹔但您不能限制別的父母給他們的孩子用您的名字哦﹐如果真那麼巧一樣姓名的話﹐那麼要區分您和他/她﹐就要說明是誰家的孩子才知道了。
檔案的名字其實可以隨便起的啦﹐不過為了方便和系統管理﹐一般都會按照一定格式來命名的。和我們的名字一樣﹐檔案也有其姓和名﹐一般會用一個點“.”分隔﹐不過他們的姓名好像是依西方人的傳統﹐將姓排在後面的。我們通常以檔案的姓來判別其類型﹐比如以“.com”結尾的是一個可執行命令(command)﹐以“.sys”結尾的通常是給系統(system)使用的。另外不同的應用程式也喜歡給其產生的檔案取個比較容易判別的姓﹐如“.doc”是Word的檔案(document)﹐“.xls”是Excel檔案﹐等等﹐不勝枚舉。這個檔案的姓﹐有個正規名稱叫延伸檔案名或副檔案名。
不過在以前在DOS之下﹐檔案取命一般都依照8.3模式﹐也就是名字最長8個且不可以有空白和一些保留字(如“/”)﹐而姓則最長3個字。可不可以不起姓只用名呢﹖可以﹗不過長度也是只能最多8個字啦。然而到了Windows95之後﹐以及在其它的作業系統上面﹐可不會受這個限制﹐有些系統最長可以使用256個字呢﹗只不過﹐恐怕您要記著的話也難吧﹖
檔案屬性
檔案的增加、移除、改名、複製(不可以在相同目錄哦)﹐等動作﹐完全由您做主﹐但如果檔案已經打開並正被程式使用中﹐您就不能這樣為所欲為了。有時候錯誤的更改了檔案名稱﹐還會對系統造成破壞呢(因為系統不知道您改了﹐除非您已經通知了它)﹐嚴重的還會讓系統無法工作呢﹗所以﹐有些檔案會加上屬性﹐就是標明檔案是唯讀(Read Only)的﹐或是給系統(System)使用的﹐或乾脆將其隱藏(Hidden)起來。還記得在前面的作業系統裡面曾經教過用attrib來看檔案嗎﹖這個attrib.com就是用來查看和改變檔案屬性的了。再拿DOS的開機片為例: 打了attrib a:\*.* 之後﹐您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C:\>attrib a:\* A SHR IO.SYS a:\IO.SYS A SHR MSDOS.SYS a:\MSDOS.SYS A SHR DRVSPACE.BIN a:\DRVSPACE.BIN A COMMAND.COM a:\COMMAND.COM |
除了那個A(Achive﹐是供備份系統作參考的﹐在維護與注意 裡面再作說明)之外﹐您會看到那兩個隱藏檔案前面還有SHR的字眼﹐這就是檔案的屬性了:S=System, H=Hidden, R=Read Only。這樣的話﹐您使用dir是看不到帶有H書屬性的檔案的。不過要將之顯形也易如反掌啦: 輸入attrib -s -h -r a:\io.sys ﹐按SHR順序分別用減號就可以將其屬性全部解除掉﹐也就可以任您玩弄於掌了。不過﹐系統之所以要如此設定﹐當然是有其道理的﹐如果您不確定如何修改這些檔案﹐最好還是用 attrib +s +h +r a:\io.sys (將減號換成加號)把屬性重新加上就安全多了。
實例分析
或許您會問 a:\*.*是什麼檔案啊﹖好問題﹐這個a:\*.* 可不簡單哦﹐要能完全解釋清楚﹐相信您對這一章也有相當認識了。
首先可以說這是一個帶路徑的檔案。
通常路徑都是使用“\”(在Unix裡面正好相反﹐用“/”)來代表一個目錄﹐第一個 \ 代表的就是根目錄﹐在根目錄前面的 a: 是DOS系統使用的磁碟代號(在其它的一些作業系統裡面可以用任何名字)﹐通常 a: 和 b: 分別代表第一個和第二個軟碟﹐c: 可以說是最重要﹐因為DOS一切東西都要從 c: 開始的﹐所代表的是硬碟的第一個磁碟分區﹐從 d: 到後面則是由第二個開始的磁碟分區。
那麼 *.*呢﹖準確來說不可以說是一個檔案﹐因為 * 是一個通配字元﹐也就是說可以代表任何字﹐*.* 就是任何姓任何名了﹐也就是任何以“.”分隔的檔案(其實打一個 * 更方便和完整)。除了 * 還有一個通配字元是“?”﹐﹖和 * 之間有何不同呢﹖ * 可以代表任何文字長度﹐不管只有一個字或是有8個字﹔而 ﹖ 則只代表一個字元。比如 a: 的根目錄裡面有io.sys﹐打 dir a:\io.s?s 或 dir a:\io.* 都可以顯示這個檔案。
絕對路徑和當前目錄
一個檔案的準確表示應該是這樣的格式的 : <(包括磁碟代號的)路徑>\<檔案名>﹐我們稱這樣的格式為絕對路徑﹐為什麼我們要使用絕對路徑呢﹖一如前面幾段所說﹐是用來區分檔案身份的。但如果要顯示您目前所處於的目錄(我們稱為當前目錄)之下的檔案﹐則路徑可以省略。開機之後﹐預設的當前目錄會是 c:\ ﹐如果您要顯示 a:\ 的目錄﹐就要加上路徑了。但如果我們不想每次找檔案都加入路徑去尋找檔案﹐我們可以輸入path來設定﹐比如 path=a:\;c:\windos ﹐path一次可以指定多個路徑﹐路徑和路徑之間使用“;”來分隔。如果碰到不同的路徑裡有相同檔案名稱的情形﹐會先以當前目錄為准﹐其次以在path前面的路徑為准。不過您不想每次開機後都輸入path吧﹖您可以將path加進 c:\autoexec.bat裡面﹐那麼系統在啟動的時候就會自動幫您輸入的了。
除了使用絕對路徑﹐我們還可以使用“.”“..”來表示路徑﹐ . 代表當前目錄﹐ .. 代表父目錄。假設當前目錄為 c:\temp\test\﹐如果想轉去 c:\dos﹐輸入 cd ..\..\dos 和輸入 cd c:\dos 是一樣的。如果您輸入的一個命令在當前目錄和所有路徑都找不到﹐那麼您會等到一個 Bad command or file name (或者是 Command not found)的錯誤信息。有些Linux系統裡面﹐預設是沒有指定當前目錄的﹐那麼您就要輸入“./”來指定當前目錄了(當然使用絕對路徑是絕對可行的)。
檔案的類型和檔案總管
上面說過檔案的姓(在 . 後面﹐也稱為延伸檔案名或副檔案名)代表著不同的類型。然而不同類型的檔案﹐是需要不同的程式產生和開啟的(您自己是沒有可能產生或開啟一個檔案的)﹐比如Word的檔案類型是doc﹐Excel的檔案類型是xls等等。不過有些程式可以讀寫多種檔案類型﹐比如Word就可以讀寫doc、wri、txt 等類型的當案。使用這些功能比較強大的程式﹐我們還可以實行檔案類型的轉換呢。比如我們用小畫家畫了一個圖形﹐儲存的時候會變成bmp的類型。bpm檔案通常都比較大﹐如果要拿到網頁上面展示就會很慢了。這時候我們可以使用MS Office帶來到Photo Editor開啟這個bmp檔案﹐然後將之另存為 jpg或gif 檔案類型﹐有時候這樣可以將檔案size減肥一半有多呢﹐越肥越見效﹗不過﹐小畫家卻是不可能看到jpg和gif 檔案的。
在Windows的檔案總管裡面﹐通常會將一些程式與它們最常使用的檔案類型關聯起來﹐那麼我們只要雙擊這個檔案﹐關聯的程式就會被啟動和將這個檔案開啟了。不過﹐我們是可以改變這些關聯的﹐在檔案總管裡面﹐選擇“檢視/資料夾選項/檔案類型”選取您欲改變關聯的類型﹐然後按“編輯\編輯...”我們就可以將之關聯到可以讀取這類型的其它“用來執用動作的應用程式”了。
使用windows的檔案總管確實比以前在DOS裡面方便多了﹐隨便用鼠標右鍵點選一個檔案和資料交﹐就會看到一些用來管理檔案的常用動作﹐比如﹕複製、剪下、刪除、等等。如果欲點選多個檔案/資料夾﹐可以用鼠標先在空白位置點下﹐然後按主鼠標拖動﹐將要選擇的範圍劃出來﹐變了顏色的部份就被選擇了﹔也可以按著 Shift鍵不放﹐先點第一個欲選擇的檔案﹐然後點最後一個﹐這樣這兩個檔案之間的連續範圍都會被選擇。按著 Ctrl 鍵也可以點選多個檔案哦﹐和 Shift鍵不同之處是 Ctrl 一次只能選擇一個檔案﹐重複多次則可以選擇多個檔案﹐如果再點選已經被選擇了的檔案﹐則會放棄選擇。選擇好之後﹐用右鍵點選任何一處變色的地方﹐就可以從彈出的菜單中﹐選擇您要進行的動作了。如果選擇了複製(可以直接按 Ctrl+C)﹐或剪下﹐那麼轉換到目的地目錄﹐然後再按右鍵﹐選擇貼上(也可以直接按 Ctrl+V)就可以完成動作了。
其實檔案總管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多摸索就知道了。
![]() | 中文輸入 | ![]() |
認識編碼
身為中國人﹐自然少不了要使用中文啦。不過電腦上最常使用的ASCII編碼﹐卻只適合於英文系統。如果要電腦能顯示中文(或其它國的文字)﹐那麼就要給電腦制度另一種編碼才行。
在前面講述怎麼計算資料容量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電腦資料的最小單位是bit﹐但一個bit只有兩種變化(要麼是0要麼是1)﹐實在表達不出什麼意思。然後我將8個bit組成一個byte(字節)﹐那麼就有28=256種變化了﹐每個組合也就可以代表各自不同的意思了。利用這個byte﹐ASCII碼早在1960被開發的時候﹐給制定了128組文字和符號﹔而後IBM又再擴充到256組。其中分為四大類﹕
ASCII編號 | 定義 |
0 至 31 | 特殊的控制字元 |
32 至 127 | 文數字資料 |
128 至 159 | 其它歐洲的字元 |
160 至 256 | 繪圖字元 |
中文的內碼
如果您想有更多的中文字形選擇﹐比如顏體、棣書、魏碑、等等﹐那麼您就必須為系統安裝字形才可以使用。中文字體除了在字形的不同﹐很多人都知道還有繁體和簡體之分吧﹐它們使用的內碼也各有一套。現在最流行的中文內碼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大陸使用的GB碼﹐另一種是在台灣使用的BIG5碼。雖然GB多為簡體字所採用﹐而BIG5多為繁體字採用﹐但其實它們都有各自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但無論是使用繁體還是簡體﹐只能使用有相同的內碼才會被正確的顯示出來﹐否則只會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文字組合。有時候您接到海外朋友寄來到email﹐打開一看全是亂碼﹐就很可能是編寫者使用了一種內碼﹐而閱讀者使用了另一內碼所至。尤其是那些外掛在英文系統上面的中文軟體﹐常會造成這樣那樣的內碼問題。不過﹐如果您有一套聰明的中文軟體﹐大都有自動選碼功能﹐這樣您就無需為內碼錯誤頭痛了。筆者所使用的南極星的NJStar Communicator(有試用版可以下載)就是個不錯的中文軟體﹐用來同時要看BG碼和BIG5碼的網頁就最為合適了。其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用來進行中文輸入呢。
輸入法
提到中文輸入就是個頭痛的問題﹐因為其輸入不像英文輸入那樣簡單。英文輸入只要看著鍵盤找到相應的按鍵就可以輸入了﹐但中文輸入卻非要再學習不可。而且輸入法則也琳琅滿目﹐各行一套。比較專業的中文輸入員都懂得諸如倉頡輸或五筆等輸入法﹐不過都要經過比較長時間的學習才容易掌握。一般會注音或拼音的朋友則﹐會選擇注音或拼音輸入法﹐因為其拼字規則在學校裡面已經學過了﹐不像倉頡等要重新學習過。現在還好像有什麼簡易﹐無蝦米等輸入法﹐不一而足。
然而哪種輸入法比較適合自己也是因人而異啦﹐而且一旦學會了一種﹐除非是謀生所需﹐也比較難(懶)去改學別的輸入法。而且不同的輸入法在不同的場合裡面也有不同的優點﹐比如注音(拼音)輸入法比較適合邊想邊輸入﹐比如聊天或寫email等簡單用途。但是如果要邊看邊寫﹐比如抄寫﹐或需要大量的文字輸入﹐倉頡(五筆)輸入法則很明顯是最理解的﹐其錯字率也比較低。無論採用哪種輸入法﹐熟悉程度是影響輸入速度的非常重要因素。
現在有一種手寫板的玩意﹐對一些不會輸入法的使用者來說﹐確實提供了一個方便之門。然而如果您學會了任何一種鍵盤輸入法的話﹐您就會覺得手寫輸入其實是最慢的。
![]() | 電腦安裝DIY | ![]() |
如果您對前面所討論的東西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這裡就是摩拳擦掌﹐自己動手安裝電腦(DIY﹐Do It Yourself)的時候了。
安裝前的準備
首先要了解自己需要些什麼設備。列一份清單是絕對有幫助的:
還有一樣您不能忘的是做好一張開機片﹐您需要在另外一台機器上完成這工作。如果您以後還想安裝NT(4.0或以下版本)的話﹐您得用DOS6.22或其它的DOS執行 format a: /s ﹐然後把下列檔案也copy 到軟碟上面﹕
如果一切都準備妥當﹐那麼就可以正式開始安裝自己的電腦了﹕
組裝硬體
COM Port | I/O | IRQ |
COM 1 | 0x3F8 | 4 |
COM 2 | 0x2F8 | 3 |
COM 3 | 0x3E8 | 4 |
COM 4 | 0x2E8 | 3 |
測試系統
分割硬碟
|
Primary DOS Patition | Extened DOS Patition | Free Space | |
System (CWin98) | Download | Document | for NT |
to 2G -->| | to 4G -->| | to 6G -->| | to 8G -->| |
|
|
|
您會發現刪除的順序跟建立的順序是相反的﹕
建立順序是: Primary --> Extended --> Logical Drive
刪除順序是: Logical Drive --> Extended --> Primary
在建立磁碟容量的時候﹐您可以使用絕對size﹐如2000(MB)﹐也可以使用容量比例﹐如25%。不過如果使用比例的話﹐需要注意的是﹐Logical Drive的容量比例是相對Extended DOS partition而言的﹐並不是整顆硬碟的容量。在刪除磁碟的時候﹐要確定標籤(Volume)要輸入正確﹐否則您是刪除不了的。如果之前使用系統之外的分割工具來做partition的話﹐這時候或許會出現輸入不了標籤的情形﹐您只能找回原來的軟體才可以刪除掉。而且﹐在DOS裡面﹐只能有一個Extened partition﹐不過﹐在同一個硬碟上面﹐還允許有其它操作系統的primary以及其extended partition。請參考下圖:
|
因為在此例子中我們假設以後會安裝NT﹐所以會有2G的空間是 Free Space﹐可以不用理它。基本上這時候的partition也已經割好了。不過在離開之前﹐還有一個動作是不能少的﹐就是要選擇 2. Set active partition ﹐然後選擇 1 (C:)指定開機磁碟。否則待會重開機的時候您就會看到: Press a key to reboot 的錯誤信息了。
接下來是按Esc和重新啟動機器。
安裝作業系統
安裝應用程式
好了﹐現在您已經有了自己的電腦和作業系統了。再如何去發掘電腦的潛力﹐就得靠您自己的能耐與毅力了。不過要交好這個朋友﹐您付出的熱心和時間是不能少的﹐而且對電腦還得有愛心哦。下面的一章講的是電腦的保養和一些注意事項。
![]() | 維護與注意 | ![]() |
資料備份
如果您還記得﹐使用attrib.com查看檔案屬性的時候會﹐發現有些檔案前面有個“A”字。這個A字是Achive的縮寫﹐一般的備份程式都可參考這個屬性進行備份的。
在DOS裡面﹐備份通常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光憑字面解釋來理解最後兩個備份是比較困難的。不過﹐我也只能像上面那樣解釋了。等您了解到檔案屬性 A 之後﹐相信您就會恍然大悟了。如果您能對這幾個備份類型有更好的解釋﹐很歡迎您來信告訴我﹐我會再對上面的解釋修改。
當每個檔案被新建立或被更改之後﹐它都會被賦予一個 A 的屬性。然後這個A只有進行完全備份或遞增備份才會被移除掉﹐不過差異備份則不會移除A。
這樣您就會發現如果用完全加遞增的方式來備份﹐只要進行了遞增備份﹐那麼那些在完全備份後建立起來的A都消失了﹐再進行下次備份的時候﹐就不用重複上一次已經遞增備份過的檔案了。不過如果使用完全加差異備份﹐在進行了差異備份之後﹐其A還會被保留﹐那麼在進行下一次的差異備份的時候﹐就算那些已經被差異備份過的檔案還依然會再進行一次備份。
為什麼我們要分這樣那樣的備份類型呢﹖主要還是時間的考慮﹐這包括備份和還原的時間。假如是小公司﹐可能用完全備份就好了。不過如果檔案特別多﹐且資料特別大﹐那麼要是每天進行完全備份可就吃不消。
如果公司只有星期六進行完全備份﹐星期一到五都進行遞增備份﹐那麼一到五的備份就只有當天被修改過的檔案﹐所需要的時間也最少。不過﹐萬一需要還原資料﹐其需要的時間卻是最多的﹐您得先還原上一次的完全備份﹐然後逐天還原遞增備份。但是如果用完全加差異備份的話﹐則只需要還原上一次的完全備份加上最後的差異備份則可。當然了﹐如果只有完全備份﹐則還原時間是最短的。
通常我們使用磁帶來做備份設備﹐因為磁帶一般都比硬碟的容量要大。以前在磁碟不大的時候﹐磁帶也通常會有好幾GB﹐現在的磁帶﹐雖然比錄音帶還要小﹐但備份的資料卻可以有十幾甚至幾十GB。不光是因為磁帶的容量比較大﹐而且磁碟通常比硬碟安全和容易攜帶。如果按正規的備份原則來說﹐備份的磁帶和被備份的資料不應該放在同一地方的(Physical Location)﹐最少也不應該在同一建築物裡面。因為要是出現火災或其它無法挽回的損失﹐備份磁帶也會同時損失﹐那樣跟沒備份是沒有差別的。要記住一點是﹕電腦設備並不重要﹐裡面的資料相對來說要比設備貴重多了。
如果在家裡進行備份﹐恐怕用不到磁帶備份機啦(當然您有錢也沒人會反對您這麼做)﹐而且也不會專門請人運送磁帶到安全的地方。但並不是說不需要備份﹐如果怕麻煩﹐最起碼也應該將資料備份到其它的partition去﹐這是最低要求的了。如果能備份到ZIP/JAZ Drive就更好。
至于我自己的備份﹐因為我是懶人﹐我通常只用copy進行。因為我有安裝NT在系統上﹐需要備份的時候我就跑到NT去﹐然後把Win98和其它要備份目錄整個的抄到其它分區去﹐尤其當我有新軟體或硬體要測試的時候﹐我都會先做這一步。要是安裝失敗﹐大不了只浪費了點時間(同時也可以學到東西的)﹐然後把原來的複製回去就是了﹐不至于要重新安裝整個系統或逐一的去修改檔案。另外﹐如果還有空間的話﹐在系統最穩定和最佳化的時候進行一個備份也是個好主意。此等備份還可以用諸如GHOST等磁碟鏡像軟體進行。
磁碟重組
當您打開檔案總管﹐右選磁碟C:或D:﹐然後“內容”“工具”之後﹐您會發現一個按鍵寫著“立即重組...”。不知道您知不知道其功能如何的呢﹖如果不知道的話﹐看看下面的文章對您是有好處的。
先讓我們復習一下磁碟結構。我們知道在磁碟表面經過格式化之後﹐會被畫上磁軌(Track)和磁區(Sector)﹐然後資料會以族群(Cluster)的形式佔據一個或多個Sector來儲存。通常系統是以排在最前面的空間開始放置資料的﹐在一開始的時候相信沒什麼問題﹐各檔案都會依順序的排列好。那麼以後當系統要讀取某一檔案的時候﹐就可以連續的讀取相連的cluster了。檔案之間的排列可能是如下的樣子﹕
A | B | B | C | D | D | D | F | F | E | E |
B | B | D | D | D | E | E |
F | B | B | F | D | D | D | F | F | E | E |
B | B | D | D | D | E | E | F | F | F | F |
病毒防治
如果您玩電腦居然還沒中過病毒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您實在太幸運了﹐另是您的防毒措施堪稱一流。然而我想最普遍的情形是界乎兩者之間。所以說我們碰到病毒的機會還是蠻多的﹐而且往往是中了毒而不自知﹐等到病毒發作的時候才目瞪口呆﹐但往往為時已晚了。如果有備份的習慣還可以將損失減到最少程度﹐否則﹐只能say sorry了。
那麼病毒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簡單說﹐它也是一支電腦程式﹐只會對電腦造成破壞﹐所以也不必擔心給鍵盤括傷了會感染到愛滋病毒(除非兩秒前有個愛滋病人也括傷在同一位置)。電腦病毒的傳染主要是通過網路和儲存媒體(如軟碟和光碟)等途徑﹐在大公司裡面的網路防毒重要性自不在話下﹐然而家裡的電腦防毒也不能掉以輕心就是了。
最早期的病毒﹐發作的時候只是顯示一些文字或語句﹐充其量只是一些惡做劇而已﹔然而現在的病毒可厲害多了﹐前不久台灣陳君所寫的CIH病毒就是個極端例子了。病毒一般發作起來會有下面幾種狀況﹕
如果您的機器還沒安裝防毒軟體﹐那就事不宜遲了﹐趕快行動吧﹗在安裝防毒軟體的時候最好先對系統進行一次徹底的掃毒﹐因為一些已經載入的病毒會聰明的矇騙以後才安裝的掃毒軟體。但既然還沒安裝掃毒軟體又怎麼知道系統是否已經感染病毒了呢﹖所以在系統一安裝好的時候﹐第一時間安裝防毒軟體並下載最新的病毒碼是值得提倡的做法。要不然您就得用確定乾淨的磁碟開機然後進行掃毒了。
幾點注意
下面舉列一些日常使用電腦的注意事項﹐能做得到當然最好﹐做不到也請視情形修正﹕
![]() | 附錄1 |
開機過程
這裡還是以簡單的DOS為例:
至於其它IBM的兼容系統﹐由於沒有磁帶BASIC的ROM BIOS,則會顯示諸如 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的信息。雖然不同廠家的BIOS顯示的錯誤信息都會不同﹐但造成這樣的錯誤信息可能是因為從沒有做過partition(還記得前面說過即使是使用單一分區也要partition麼﹖)或者是MBR不完整。
在Windows95﹐winboot.sys會自動載入himem.sys, ifshlp.sys和setver.exe﹐最後載入win.com﹐Windows正式啟動。
簡單歸納開機順序為﹕
![]() | 附錄2 |
Windows98自動安裝
假如您需要為企業安裝大量的Windows9x系統﹐每台都耗費你一定的時間坐在電腦前面忙於設定﹐相信並不是十分樂意的事情。有些聰明的朋友喜歡使用ghost或diskcloen等鏡像程式來複製磁碟(硬碟)﹐也就可以省去許多設定時間了(當然之後還得修改一些諸如電腦名稱和使用者等設定啦)。不過﹐使用這樣的方法通常要求彼此系統的配置相近﹐才可得到最佳效果。
處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一個更靈活的方法﹕Windows自動安裝﹗下面就介紹一下使用步驟﹕
© 1999
Netman 網中人